長期激勵,做還是不做,該怎樣做?
時間:2016-05-31 9:32:00 作者:湛江人才網 來源:湛江人才網
最近,和一些企業家交流發現,很多企業家對股權激勵很感興趣,因為他們意識到,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遇到了瓶頸,光靠自己一個人是很難繼續把企業做大!這時候,股權改革對于企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!誰搶先一步做好了股改,誰就占領了先機,搶占了人才高地,把握了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源!但是對于股權激勵背后的風險,企業家們也有一些糾結……
“股權激勵,做,還是不做?”我做企業管理咨詢也有10余年了,我給他們做了一下分析,他們覺得很有用,在此,我也給大家分享一下:
從過去物資匱乏,到現在的供過于求,再到創造需求,市場格局正一次次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,與此同時,中國的企業正不斷從一次次陣痛中蛻變著!
企業在整個發展變化中除了產品的變化,最大的變化要屬人才的變化,而這個變化的背后需要的是企業機制的改革!早期企業經營,我們只需要初級的生產和銷售人員,現在我們不僅需要高級技工、銷售工程師,更需要大量的研發人員和市場營銷策劃人員,而這一切人才需求的急劇升級,警示著企業家們要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的利益分配機制!
目前,從簡單的底薪+提成,到KPI考核,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才對自我發展的需求了,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個為自己打拼的事業平臺,而不是一個且做且看的打工平臺。此時,很多企業家也已經意識到,傳統的薪酬績效是很難留住真正的人才,也很難激發員工為自己打拼的動力!
那什么樣的機制才能留住人才,并激發其“為自己干”的動力呢?
股權激勵!
股權激勵就是給核心人才一個事業舞臺,讓其成為企業內部的創業者,在企業內部當“小老板”,真正做到把企業的活當作自己的活去干,全力以赴地發揮出創業者的干勁兒!
但又有企業家說,股改不就是分錢嘛,我在做績效或年終獎的時候多給一些不就可以了,為什么非要動股權?
舉個簡單的例子:早有人核算過,在中國租房子住遠比買房子住合算多了,可是為什么還是有大多數人要買房子呢?
人總是覺得,權利握在自己手里是最安全的,別人給我分不如我自己給自己分。股權激勵無疑是大多數人認為最安全最公平的分配方式!
其實這只是第一個層面,很多人沒有看到,股權背后還捆綁著公司未來更多的增值空間!要把自己為數不多的積蓄投到未來的增值部分,最保險的投資對象無疑是自己最熟悉了解的,也相對能掌控的——自己所在的公司。當然,為自己干就要有為自己干的制度,而好的股權激勵就是人才最想獲取的事業方向,這遠比薪酬激勵重要的多。
有很多企業家早就明白了這個問題,所以會出現兩大現象:一種是,想明白了就自己做了;另一種是,想明白了,但自己不會做或沒把握做好,就到處學習然后再做。然而這兩者最后的結局都是一樣——花費了大量的財力、人力、時間成本,甚至徹底搞垮了辛辛苦苦做起來的企業。別以為這是危言聳聽,現實中有著太多鮮活的例子。真功夫的創始人蔡達標喪失控制權繼而被判入獄14年,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忍痛賣掉了蒙牛,黃光裕進了監獄還被陳曉爭奪國美的控制權……
有人把股權比作核彈,用好了能引爆人才,用不好了毀滅自己,也許說的有些恐怖,但事實卻是如此!早在三百年前,中國大地有一支商幫早就開始了股權之路,那就是著名的晉商,有很多人看過電視劇《喬家大院》,其中講述了各大票號對身股銀股的妙用,這也使得晉商得以快速蓬勃的發展。然而由于上世紀戰爭影響,徹底擾亂了整個中國的商業格局,如今我們不是創新的搞股改,而是回歸到人性推動的市場本源。而股改是企業至關重要的一件大事,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,需要更多專業和經驗指導。然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進程中,在股權領域還沒有來得及做大量準備,這也使得股改成了這個市場中的稀缺品。
但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凸顯,培訓業很多公司相繼開發這方面的理論培訓課程,甚至一些根本沒有專業實操經驗的人也開始講股權激勵。很多企業家課后總結:課上聽著激動,課后回去想動,實際操作不動!
很多培訓公司理論復制能力很強,聽了一些課之后就開始出版股權專業的書籍了。但是,沒有多年專注的實操經驗積累,歸根結底都是紙上談兵,根本無法實際運用到企業里。即便摸索著做了,結果不是財散人散,就是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……
因此,要想做好股改首先要選對的咨詢公司或專家,有三點建議:
1、看資歷。專注一個領域長達十年以上的經驗累積,因為專注,所以更專業!
2、看專家。至少有五年的項目實操經驗,沒有人愿意拿自己的企業,給經驗不足的新手去練兵!
3、看基因?匆粋課程能否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,關鍵看他是咨詢的基因還是培訓的基因,因為咨詢是要對結果負責!培訓課程的結束就代表了結束,而咨詢課程的結束不是結束,正是開始!